close
作者:西江月

 

蘇軾〈鷓鴣天〉:

林斷山明竹隱牆。亂蟬衰草小池塘。
翻空白鳥時時見,照水紅蕖細細香。

村舍外,古城旁。杖藜徐步轉斜陽。
殷勤昨夜三更雨,又得浮生一日涼。

【小註】
1.「斷」:盡。
2.「翻」:翻飛。
3.「見」:通「現」字。
4.「蕖」:芙蕖,亦即荷花。
5.「香」:發出香味。
6.「杖」:以物為杖。
7.「轉」:此指時間之逐漸遷變。
8.「殷勤」:情意深厚。

【品析】
一般均根據朱孝臧《東坡樂府》「案公以甲子四月去黃,此詞乃六月景事,酌編癸亥。」將此詞定為元豐六年(1083)六月所作。如此說法,稍嫌武斷。就內容來看,從哀思中轉出曠達,則這闋詞的寫作時間與地點大概是在黃州的中後期,亦即可能為元豐五、六年(1082-1083)這二年的某個夏季。

上片寫散步所見。

前二句寫一路閒步,至小池塘暫憩。「林斷」謂走出樹林,豁然開朗,故云「山明」,可以遠眺青山。「竹隱牆」,則是近處竹林間,隱約露出一道牆壁,即下片「古城旁」之牆面。此古城在村舍外,似乎略無人跡,故下句云此處之景為「亂蟬衰草小池塘」。蟬聲亂,則心緒煩亂;青草衰,則傷人生流離。蟬亂草衰,蘇軾固然有其思緒不安之處,而又有某種相應相抗的通達。此二句十分接近王維〈終南別業〉「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」之境。走出樹林,而有明山、有小池塘,且暫憩小池塘,亦不乏可觀之處。

後二句承上,寫暫憩小池塘時所見。「翻空白鳥時時見」,天空上,白鳥時時飛來,翻騰翱翔,好不自在!「照水紅蕖細細香」,池塘中,紅蕖盛開,臨水自照,並且發出幽淡的香氣。「見」字,動詞,主體在白鳥;「香」字,動詞,主體在紅蕖。這二句的主體都不是詞人自己,而是詞人描述周遭環境。以周遭為主體,情味就自存於周遭之中。人固然有情,周遭更自是有情之物。敘述主體一轉換,讀來滋味就大不相同。

下片總寫散步至傍晚之心情。

前三句,寫散步之處所及時間。「村舍外,古城旁」是散步之地,也就是上片所述者。「杖藜徐步」是詞人之姿態:略顯疲倦與衰老,而心情自殊。「轉斜陽」是時間:本來是白天,而詞人閒步,不知不覺,斜陽漸至。村舍與古城,似乎是一組對照。村舍有人,彷彿隱於世外,而村舍之外,則更為僻靜。從上片小池塘的敘述來看,所鄰古城大概是廢棄城墟,原本繁華,今卻荒涼。再從斜陽之象徵來看,蘇軾到古城,而不免心生歷史興亡之嘆;作為與古城對照的村舍,蘇軾路經之,亦不免心生隱居逸世之嚮往。

歇拍二句,突接以昨夜之雨,似為跳脫,又合乎情理之內。今日杖藜徐步之樂,不受盛夏炎暑之苦,全賴昨夜之雨。此語說得平淡,但細讀之下,卻有人生之慨。昨夜之雨在「三更」,如何得知?唯有人無眠,方能得知。何以無眠?心中有苦,否則無以致之。甚者,其實也不必深問昨夜三更是否真是有雨。「昨夜三更雨」的象徵意義,比之敘述事實,更值得讀者關注。蘇軾人生路上的「昨夜三更雨」為何?殆即烏臺詩案無疑。如今貶謫無權,卻因禍得福,得以營東坡、築雪堂、親交遊、勤文章,豈不正是「浮生一日涼」?回頭再看過去,卻以「殷勤」評之,這即是學者評蘇軾詞「曠達」之所在。

此詞可與〈定風波〉(莫聽穿林打葉聲)一闋並看。

 

作者西江月的自我介紹:

〈西江月‧秋深夜中聽雨。下片第二句,用許汜事,見《三國志‧魏書‧呂布臧洪列傳》〉

燈下小詞連雨,樓頭短夢黏愁。
不辭憔悴送清秋。始道和春消瘦。

點檢平生一半,陳留鉅野荊州。
其餘一半豈堪收。夜夜青燈唯有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lirq 交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