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西江月

 

范仲淹(989-1052)〈蘇幕遮〉:

碧雲天,黃葉地。
秋色連波,波上寒煙翠。
山映斜陽天接水。
芳草無情,更在斜陽外。


黯鄉魂,追旅思。
夜夜除非,好夢留人睡。
明月樓高休獨倚。
酒入愁腸,化作相思淚。




【小註】
1. 「連波」:連及水面,非指波濤層疊。
2. 「映」:反照。
3. 「黯」:黯然傷心失意貌。
4. 「思」:讀去聲,作名詞用。

【品析】
范仲淹所作鄉情詞,皆自具手筆,不同凡響。

上片寫眼前異鄉景色,層層相扣,猶如連環。

第一、二句,總寫秋色,上有碧天猶帶雲,下有大地鋪黃葉。「碧雲天」,秋色之爽朗也;「黃葉地」,秋色之衰頹也。援用兩種秋色典型,也將人的兩種矛盾情緒暗藏其中。

第三、四句,上承秋色,聚焦至山水。「秋色連波」,指前述秋色反映在水面上,也可見及。「波上寒煙翠」,則是順著水面秋色看去,看到水中所映現的煙嵐繚繞的青山。

第五句,上承山水,再移動焦點到斜陽。「山映斜陽」,而水映山,則山水皆是斜陽;又「天接水」,水面遼闊萬頃,上接於天,則山水天光一片斜陽。

第六、七句,上承斜陽,焦點歸結於芳草。上下一片斜陽,美不勝收,而詞人卻意在芳草。芳草自有離別之象徵。前文皆為實寫,此二句為虛寫,純粹想像視野之外的芳草。芳草無情,以其為大自然無知無感之物也,恰恰反襯詞人之有知有感有情。上片似乎極寫異鄉之好,到最後才含蓄道出總非故鄉之感。

下片寫身處異鄉之離情。

第一、二句,用﹝唐﹞陳玄祐〈離魂記〉故事:倩娘魂魄離軀,夜追赴考之王宙,與生活數年,並生子;後相偕返鄉,魂魄始與身軀合為一體。寫的是思鄉情懷,追隨行旅不絕;不管身在何處,時時思鄉。

第三、四句,承上,行旅之四處飄盪,而誇張想像思想情懷竟追不上,故云「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」,唯有在美夢中,才能夠回到故鄉。「夜夜」二字,表達了詞人強烈之願望。

第五句,承上「除非」二字,事實上,詞人夜夜難以成眠,常登高樓,憑欄望月。「休」,將原本平述的語句,變而為帶有強烈情緒的斷語,而且是一種出於自身之痛的勸告。所謂明月,雖未言明是盈或缺,而無論盈缺,皆足以使人傷感萬分。

歇拍二句,承上,樓高不可倚,月明不可望,唯有以酒澆愁。詞人卻不說以酒澆愁,反而說酒化成淚,更加委婉、有層次、有滋味。愁腸,是上片開頭以來所述的總結情緒,而酒化成淚水,似將埋藏之情緒發洩帶出,但以哭出之,實則更加悲傷。歇拍此二句甚佳,不僅綰合全詞,兼有委婉、想像、情感加倍之妙。

 
作者西江月的自我介紹:

〈西江月‧秋深夜中聽雨。下片第二句,用許汜事,見《三國志‧魏書‧呂布臧洪列傳》〉


燈下小詞連雨,樓頭短夢黏愁。
不辭憔悴送清秋。始道和春消瘦。


點檢平生一半,陳留鉅野荊州。
其餘一半豈堪收。夜夜青燈唯有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lirq 交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