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作者:西江月

 

蘇軾(1037-1101)〈浣溪沙‧徐門石潭謝雨,道上作五首 其四〉:

簌簌衣巾落棗花。村南村北響繰車。牛衣古柳賣黃瓜。
酒困路長惟欲睡,日高人渴漫思茶。敲門試問野人家。

【小註】
1.「簌簌」:紛紛落下貌。
2.「繰車」:繅蠶絲之器具。
3.「惟」:只有。
4.「漫」:枉然、徒然。
5.「野人」:鄉野之人。

【品析】
元豐三年(1078),蘇軾到任徐州知州不久。前一年,洪澇發作,蘇軾好不容易才率眾治災成功,而在這年春天,又發生了大旱。蘇軾遂聽從父老建議,往城東石潭祈雨。後來果然應驗,旱象因此解除。這五闋便是謝雨路上寫的同調聯章之作。這是第四闋。

這闋詞上下片均只有一個敘述結構,各由三句所組成。

上片寫他在鄉間聽到的三種聲音。第一種聲音是掉落在衣巾上黃色棗花的聲音。簌簌飄落,可想其多;彷彿可以想像蘇軾經過一排茂盛棗樹下、甚或一片繁茂棗林的景象。棗花之多,棗實豐收則在期待之中了。此乃有賴於及時雨水。第二種聲音是繅絲車運作的聲音,而且是村南村北、到處傳來。處處繅絲聲,也可以預期蠶絲收穫之豐富了。農家養蠶,始能繅絲。養蠶,須先有充足桑葉餵養。此亦有賴於及時雨水。第三種聲音是柳邊人家叫賣黃瓜聲。棗實未收,蠶絲正收,而黃瓜已收。有賴於及時雨水,黃瓜得以收成,而農人才得以叫賣。上片這三句、三種意象,不僅表現及時雨對農村的影響,也顯示出及時雨後的鄉村生氣蓬勃。

「牛衣」可作三解:第一,據顏師古注《漢書》云:「牛衣,編亂麻為之。」意指破舊襤褸之衣。若依此解,則是指一穿著襤褸之人,在古柳樹下叫賣黃瓜。第二,據程大昌《演繁露》云:「案《食貨志》:『董仲舒曰:貧民常衣牛馬之衣,而食犬彘之食。』然則牛衣者,編草使暖,以被牛體,蓋蓑衣之類也。」意指蓑衣。若依此解,則是不只有人叫賣黃瓜,而且正在曬乾雨後的蓑衣,並凸顯了及時雨。第三,據曾季貍《艇齋詩話》云:「東坡在徐州作長短句云:『半依古柳賣黃瓜』,今印本作『牛衣古柳賣黃瓜』,非是。余嘗見東坡墨蹟作『半依』,乃知『牛』字誤也。」若依此解,則是有人靠在古柳下,並叫賣黃瓜。此則有些凸顯了炎天之熱。這三種解釋各有所勝,但若從敘述的脈絡來看,由於下片所表現為一種暑渴感,此當作「半依」解,較為適當。

下片寫的是蘇軾在路途中的暑渴。第一句寫疲憊。一方面是因為路途漫長,二方面是喝了許多酒。為何喝酒?正是第二闋下片所言:「老幼扶攜收麥社,烏鳶翔舞賽神村。道逢醉叟臥黃昏。」乃是為了慶祝及時雨收穫而醉。第二句續寫在這種狀態下,蘇軾和眾人還要繼續趕路。「日高」,炎天高張也。「人渴」,日高所致。進而「漫思茶」,冀望想飲些茶水解渴。最後一句,眾人遂「敲門試問野人家」。試問的結果,可想而知,當然有茶水得以解渴。這才引出了鄉野之人的人情味,同時也暗示了民眾不受缺水之苦。

下週預告:蘇軾〈浣溪沙‧徐門石潭謝雨,道上作五首 其五〉

 

作者西江月的自我介紹:

〈西江月‧秋深夜中聽雨。下片第二句,用許汜事,見《三國志‧魏書‧呂布臧洪列傳》〉

燈下小詞連雨,樓頭短夢黏愁。
不辭憔悴送清秋。始道和春消瘦。

點檢平生一半,陳留鉅野荊州。
其餘一半豈堪收。夜夜青燈唯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lirq 交友 的頭像
    Flirq 交友

    Flirq交友 心理測驗&好文分享

    Flirq 交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